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
 
主页 > 媒体报道 > 正文

《金陵晚报》留美“宅女”和她的乡村图书馆

2010-01-13 09:01   编辑/admin、文/admin

 金陵晚报记者 吴聪灵    2009-05-26
    
“读书是优雅的事情。”“我发现我再也离不开书了。”“我以前爱打架,现在因为爱读书,都没时间打架了。”

 说这些话的,是南师大讲师王少磊老家阜阳王楼小学的孩子们,因为第一座蒲公英乡村图书馆08年暑假建在了王楼。仅仅10个月,这些农村孩子发自内心地说出这些话,让杜可名含笑带泪。

这是她第一次回国真正站在这些她全程“遥控”建立起来的图书馆里。为了这个理想,杜可名在美国研究生毕业后就当起了超级“宅女”,她每天的工作就是通过网络和国内的志愿者沟通协调。这是一个没有办公室,没有拿薪水的工作人员的正规慈善基金会,多么不可思议,但它却成就了中国农村最美好的图书馆。

考察巡视结束后,她昨日在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。杜可名说,她的下一个目标,是一年内再建10座甚至更多的蒲公英乡村图书馆。来自乡村小读者的反馈,给了她无限动力。
    
从事慈善始于一个极小的触动
    
如果杜可名安分一点,她现在也许还是深圳福田中学的语文老师。1999年毕业于北师大,她放弃了当时出国的机会,选择当了高中老师。两年后她开始自我怀疑:“上高中的孩子性格已经成形,不像我原来想的那么容易给他们带去改变,我开始感觉还是早期教育重要。”

2001年她辞职留学,2005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早期教育硕士学位。可还没来得及实现在早教领域的理想,命运却把她引上了慈善的道路。
2003年圣诞前夕逛一元店时,一位店员问她,你愿不愿意买一样东西送给社区里的贫困孩子作为圣诞礼物。“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。慈善不需要兴师动众,在人同此心处伸一只手,就很好。”

她将这个想法跟国内卓越网的朋友分享,希望卓越也能让大家有这样的机会捐购1本书,送到贫困孩子手里。但理想很快遭到触礁,杜可名决定,既然卓越做不了,那就自己来。2004年底,她终于通过贵州朋友的引荐,找到一位在贵州威宁贫困乡村搜集学校和孩子资料的志愿者李裕荣。通过他,杜可名捐助了10个孩子的上学费用,并且,购买图书寄到学校——这虽然和最初人人捐1本书的构想相差很远,但毕竟她自己先走出了第一步。“后来,我国内的朋友,朋友的朋友……都加入进来了,受助的孩子就增加到20多个。这种自发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,我就想搭建一个平台。”

2006年3月, “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”由杜可名和另一位志同道合者玄伟剑在美国正式注册成立。从2005年的前期工作,到06年正式成立,到09年打出品牌项目——蒲公英乡村图书馆,杜可名的人生从此走上慈善的道路。她说:这也许是命中注定,那我就会一直走下去。

好书,好环境,好志愿者

2007年,国家政府减免了农村孩子的学费,先前的主要助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就不再大范围需要了。杜可名决定开始在乡村小学建图书馆。“书籍对人的精神滋养,是很多物质所无法给予的。而孩子们的阅读需要一定外部条件,如有人的引导,有适合阅读的环境氛围,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会被激发。”
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,她开始实施了。

有了网络,一切皆有可能。因为南京师范大学讲师王少磊的关注与帮忙,第一所乡村图书馆被建在他老家的母校——安徽阜阳王楼小学。从选书、室内设计、物品选购、志愿者的选择和培训,事无巨细,她一一把关。这不是一个靠一时热情的项目,从一开始起,杜可名就有计划地编写项目成员工作手册、志愿者工作手册、教师工作手册,每份手册都长达70页以上,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更新。

图书馆的配书,杜可名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,就是一定是要给孩子们最优秀的书。最初的书单,是由公益小书房的漪然,红泥巴的萝卜探长,梅子涵等国内多位儿童阅读领域的专业人士联合推荐,由杜可名一一审核后确定。适合小学孩子各年龄阶段,全面系统、内容丰富。涉及语言文学、数学、英语、艺术、性教育、甚至乡村种植养殖等类别。

每本书后面,都配有爱心传递卡。读过此书的孩子,可以在书后写上自己的名字,并注明是哪位同学推荐给他的,他想再推荐给谁。“这是传递的力量,改变的力量。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参与。”

图书馆的室内设计有借鉴美国小学教室中人性化的布置,但杜可名认为 “图书馆建在乡村,因此也是乡村的一部分。我们不主张因为乡村的物质贫乏,就把外来的文明硬塞进去。” “黄瓜藤,剪纸,年画,花布,玉米,这些农村本土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装饰品。”

  • 共2页:
  • 上一页
  • 1
  • 2
  • 下一页
  媒体联系

玄伟剑(美国)
Email xuanwj@gmail.com

陈黛蓉(中国)
Email daisycdr@gmail.com